扫描上方二维码加入会员

申请入会

专家解读丨《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解读

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21-12-10 11:21:57 浏览量: 670

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3章、575.6万字,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主要总结了十三五期间全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与面临形势,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第二部分为第三章至第十二章,明确了10项重点任务。第三部分为第十三章,明确了6项保障措施。

一、关于十四五形势

规划编制难点和重点在于准确把握基础和定位。

所谓基础,就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尤其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历史性成就,是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的基础。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仍然薄弱,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转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离美丽山东建设目标仍有较大差距,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所谓定位,2035年目标已经明确,即“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十四五是未来十五年的第一个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谱写美丽山东建设新篇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奋力实现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的五年。

为此,省委《建议》提出了“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的要求。锚定美丽山东建设和生态建设走在前列的目标,必须准确把握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明确我省“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形势:进入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保格局更加健全,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海洋强省,坚持重大战略与生态环保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加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度参与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积极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能源高效合理配置,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融入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关于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规划》秉承既要可行可达,还要坚持积极有为的原则,“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思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不断绘就绿水青山齐鲁画卷。

为落实总体思路,《规划》形成了“总体目标指导—主要指标考核—具体指标落实”的指标体系。提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5大总体目标。设置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等4大类23项主要指标与之相呼应:一是设置大气、水、海洋、农村的环境治理考核指标。以设区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城市(县城)黑臭水体比例、地下水质量V类水比例、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和氨氮排放总量减少等12项指标考核全省环境治理情况;二是设置应对气候变化考核指标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等3项指标,考核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水平;三是设置环境风险防控考核指标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等2项指标,考核我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四是设置生态保护考核指标以生态质量指数、森林覆盖率、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等6项指标,考核我省生态保护水平。23项指标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10项逐项落实了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主要指标以及《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绿色生态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另外,创新性地增加了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和农药使用量(商品量)2项我省特色预期性指标。《规划》在工作任务中还设置了50多项具体指标来推动重点任务的落实

三、关于重点任务

《规划》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纲要》要求,立足省情实际,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在坚持不懈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防范和化解风险、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省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

(一)立足“三新”判断,以绿色发展引领规划编制。按照“十四五”时期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的要求,《规划》提出用好空间管控和结构调整来解决我省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构建国土开发保护新格局。倒逼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推动绿色生产,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通过大力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来支撑和引领环境污染攻坚战顺利推进任务要求。需要强调的是发挥好三线一单的作用,需要在宏观层面制定差异化的空间管制要求和环境政策。为此,《规划》创新性地提出:城市化地区转变开发建设方式,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严守城镇开发边界。强化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引导重点行业向环境容量充足、扩散条件好的区域优化布局。统筹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城市群内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优化空间结构,构建城市间生态安全屏障,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产品主产区强化耕地保护,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严格限制污染型企业进入农产品主产区,严禁有损自然生态系统的开荒以及侵占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的农业开发活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和种植结构,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保障农产品安全。生态功能区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服务功能。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限制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区,南四湖、东平湖,沿黄河、鲁中南山区—鲁东丘陵、海岸线生态保护带,各类自然保护地、海湾、湿地等为主体的重要生态空间管控,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二)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碳达峰进程。规划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降低碳排放强度,显著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任务。2025年年底前重点完成以下任务:推动钢铁、水泥、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等重点行业制定达峰方案,鼓励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部门制定达峰专项行动方案。将达峰行动相关工作纳入省级环保督察。将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三)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推动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规划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重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及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同时要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改。《规划强调从生态环境整体性出发,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治理的协同发力,强化PM2.5O3的污染协同控制,强化三水统筹、陆海统筹,统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减污增容并重,实现系统保护综合施策、分类治理和协同增效。大气方面要加强PM2.5O3协同控制,科学实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时段污染防治,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要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深入开展污染减排和人工湿地建设,打造“美丽河湖”。海洋方面要加强陆海统筹,大力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实施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整治,实施“消劣行动”和“净滩行动”,打造“美丽海湾”。土壤方面加强综合治理,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农用地分类管理和土壤重点监管单位监管,依法加强土壤安全利用,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农业农村方面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2025年年底前,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臭氧污染增长趋势得到遏制。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三水”统筹推进格局基本形成。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总结起来就是: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四)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统保护和修复,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规划》针对我省自然保护地面积偏小、类型单一、破碎化严重、管护能力偏弱以及生态破坏等问题,按照“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扩大生态容量,提升承载力。一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强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督管理,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依法查处生态破坏行为。二是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完善林长制体系,强化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管护。三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厉打击乱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四是健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2025年年底前生态破坏得到遏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稳定恢复,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自然保护地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格局安全稳固。

(五)强化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强化风险防控、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就是要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守住自然、安全的边界,既要防止“灰犀牛”,也要防止“黑天鹅”在生态环境领域出现。《规划》立足我省环境风险源点多面广,部分类别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生量失衡,固体废物管理体系不完善、资源化利用率低,核与辐射安全形势严峻等基本情况,提出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辐射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健全环境应急体系,保障生态环境与健康的工作任务2025年年底前,要加快补齐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短板,完善医疗废物城乡一体化处置强化重金属源头管控。开展新污染物的筛查、评估、监测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及预警体系等任务措施。

(六)加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应有之义,意味着多主体同向发力,多手段同频共振去年,省委、省政府就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8大体系28条落实措施,《规划》在此基础上深化制度创新,突出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内生动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通过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健全从责任分工到考核问责的生态环境保护闭环责任体系,“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通过完善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立良法、促善治;通过健全环境经济政策,构建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以市场机制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合理配置;通过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推动各级有效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职责;通过建立环境治理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进一步提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水平。

(七)开展生态环保全民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美好生态环境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双循环要求意味着消费的重要性,以消费引导产业链绿色化。《规划》提出,要强化激励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一是要继续推进生态创建: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低碳发展示范区等创建工作。二是要扩大生态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三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绿色GDP或者GEP核算。另外,“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深入开展全民行动,发挥群团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人人监督环保的大环保格局。

    有关文件:《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